汽车共享并不能完全取代私人用车;自动驾驶的核心是软件、硬件和运营三位一体。
对于自动驾驶汽车,我们有很具象的认知;但是,对于自动驾驶,我们的认知或许过于狭隘。
汽车四化,即智能化、网联化、电气化、共享/服务化,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。尽管自动驾驶并未位列其中,但是它却如皇冠上的珍珠一般存在,是四者高度集成的成果和实践应用。
在多数汽车企业的规划蓝图中,自动驾驶都被视为赢得未来市场的决胜武器。其一,产品卖点。作为汽车的核心功能之一,自动驾驶的功能性具备很高的科技含量,既能满足用户解放双手的实际需求,又能建立强大的竞争壁垒;其二,网络外部性。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,让汽车的智能系统具备了网络外部性,即自动驾驶网络的价值随着加入网络的汽车数量的提高而提高。因此,赢家通吃的互联网竞争法则将会在自动驾驶汽车环境中再次重现。
再加上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高昂成本,无怪乎,马尔乔内、李书福等汽车企业掌门人抛出惊人言论,未来汽车企业可能只有2到3家。这并非耸人听闻,即便是赚钱能力最强的丰田汽车,也表示对技术投入不堪重负。
然而,这只是汽车行业变革的表象,被李书福和李想视为未来汽车使用场景的初级阶段。
自动驾驶的本质
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,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选取了十二位具备代表性的典型商业人物,以此展现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场景。作为汽车领域的代表,李书福位列其中。
在采访中,吴晓波问及李书福对特斯拉的看法时,李书福认为:“我认为它是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的。”在特斯拉遭遇model 3产能不足、上海建厂尚未落地的背景下,特斯拉深受汽车产业规模化魔咒的影响。难以打破产能瓶颈,特斯拉的市值再高也无法弥补财报数据中的亏损与尴尬,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。这是业界普遍的看法,也是诸多媒体对特斯拉的定位—高端电动汽车制造商。
对此,李书福不以为然。
“你们看到的是表象。”对于业界浅薄的认知,李书福显得有点急迫,急于想去纠正这种不成熟的认知。“你们表面看到的事它在造汽车。它的本质上是要构建它的线上技术。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造车。造车只是它构建线上技术的一个载体,一个实践,一个实验室。”
在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的逻辑中,自动驾驶不仅是一种功能,还是一个有生命力、不断成长的系统。在这一点上,来自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李书福与新造车势力李想不谋而合。或许也有其他汽车公司掌舵者对此持有相同的观点,但将之诉诸公众的却寥寥无几。
李想认为,自动驾驶是由软件算法、整车硬件和运营体系组成的一套系统。
汽车共享的未来
如今,自动驾驶与汽车共享成为两个交织在一起的话题,共同构成了未来汽车出行的服务场景。自动驾驶对人力的解放加上汽车共享对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,两者给未来汽车企业提出一个新的命题:汽车销量会不会因共享而减少?
从理性的层面,在出行方面,消费者面临的是一个成本问题,由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共同构成。毫无疑问,共享的诞生与低成本紧密相连;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为资源与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给出新的凯发k8旗舰厅的解决方案。同时,消费者不再为持有汽车而一次性支付较高的费用,也不再用为持有汽车而支付较高的维护成本。在拥有更多选择性和较少的支出的前提下,消费者没有理由再拥有一辆汽车,而不去使用共享汽车。
对此,车和家创始人李想认为,自动驾驶出租车势必会影响汽车零售的数量,但是并非像业界的观点那样悲观,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价格较低的车型。“价格更低的出租车可以满足更多个人出行需求,但家庭多人出行、富裕的家庭,很多情况仍然需要一辆自己的车。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出行需求不容易被替代,一些用户对车辆的专属服务和个性化功能的需求也不容易被替代。”相对于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出租车服务,私人的自动驾驶汽车,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私人司机,是一种专属服务,而不追求高效率。
对此,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有类似观点。他认为:“有些人说今后都不要买汽车了,今后汽车都是共享了。这也可以。如果说买不起汽车,那你就去共享。人家提供共享汽车,但是这是有代价的。谁提供共享汽车,谁一定是要赚钱的。谁要分享这个共享汽车,谁是要付钱。共享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。”李书福的观点并未否定另外一个市场的存在,具备购买汽车能力的消费者。他认为:“汽车今后的话,它会非常的智能化,它会自己去洗车,它会自己去保养,它会给主人赚钱,也帮主人消费钱,可以成为主人的保镖、秘书,可以跟主人聊天,逗主人快乐,帮主人解决很多问题。”
未来,汽车既是出行服务的交通工具,也因智能化具备更多服务功能。因此,拥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不仅是满足出行服务的基本功能,也是一种体验。
编辑:一点车讯
本文允许转载,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爱车迷 - http://www.iautofan.com/interview/20180810/306909.html